學名
Upeneus sulphureus  
發音 
Upeneus sulphureus黃帶緋鯉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29 棲息深度 10 - 90公尺
中文名 黃帶緋鯉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鬚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82 Mul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黃帶緋鯉 
最大體長 23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秋姑、鬚哥、紅魚仔(澎湖)、汕秋哥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 
同種異名 Upeneus sulphurus, Upeneus suophureus   
參考文獻 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Cuvier, G. etc. 1829 
典藏標本 ASIZP0057666 ASIZP0066157 ASIZP0066430 ASIZP0066431 ASIZP0066709 ASIZP0067471 ASIZP0067473 ASIZP0073603 ASIZP0801955 ASIZP0801956 ASIZP0801957 ASIZP0802905 ASIZP0802906 ASIZP0806152 ASIZP0911955 ASIZP0911956 ASIZP0911957 ASIZP0912905 ASIZP0912906 ASIZP0916152 ASIZP0916939 FRIP01177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英文俗名 Sulphur goatfish; Sulphur goat fish; Yellow goatfish; Sunrise goatfish; Yellow goat fish; Goat fish; Goa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橢圓形。頭中大;口小,下位;吻圓鈍;上下頜齒細小,鋤骨與腭骨具齒,均多形成絨毛狀齒帶;上頜延長至眼下方約1/3處。頦部縫合處具一對長鬚。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後緣具一短棘;鰓蓋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7-8 + 18-22。體被中大櫛鱗,易脫落;側線完全,側線鱗數34-39,側線鱗上之側線管分枝。背鰭兩個,彼此分離;胸鰭軟條數15-17;尾鰭叉尾形。體側上半部呈黃褐色,下半部呈銀白色,體側至少有4條橘黃色縱帶。第一及第二背鰭鰭膜上皆有黃褐色縱帶斑紋;第一背鰭末緣黑色;尾鰭灰黃色無任何縱帶斑紋。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及近海沙泥底質海域,會進入河口域。經常成小群的在砂泥底質的棲地翻動底沙泥,尋找底棲的軟體動物及甲殼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及斐濟皆有分布。臺灣北部及西部海域可發現。 

漁業利用

可利用流刺網、延繩釣或底拖網等漁法捕獲。魚肉細緻,油炸、紅燒、煮味噌湯,味道皆可口。特殊之覓食行為,故常被水族館做展示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